公司动态
今日头条借助巴黎做营销为什么是错的?
添加时间:2023-12-16 08:46   浏览次数:

  11月13日,巴黎在燃烧,100多条生命死于极端宗教信徒的枪口下。这一事件迅速通过社交网络传遍了全世界,全世界人民也对这个事件抱一极大的关注。正如俗话说得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每一次天灾人祸总有企业打着各种旗号进行“借势营销”,宣传自己,消费灾难,而这一次被当头棒喝的企业是新闻资讯网站今日头条。

  11月14日晚,今日头条通过官方微信推出了一篇专题文章,名为《头条指数巴黎背后的大数据》,通篇文章在立场上的判断并不鲜明,相反今日头条的这篇稿子更像是一篇精心策划的软文。

  首先,文章中列举了读者最喜爱的五遍和巴黎事件相关的文章,编辑毫不客气地列了一个排行榜,每一篇文章的点击都在百万以上。就像他们的销售告诉客户自己的流量大,广告价值大一样。

  其次,文章中又披露了另一个排行榜,这个排行榜里头,今日头条列举了关注这个热门事件的读者,又分别关注那些热门领导人,如普京、奥巴马等等。这又是一次公关炫技的行动,暗示投资人、广告商自己的数据营销和互动营销的潜力很大。

  最后,披露的关于读者对于“国”一词全年关注度的数据变化。其实又是公关营销,潜台词是“我是一个主流新闻聚合平台,热门事件的讨论和关注都发生在我这里,并且这个情况已经很长时间了,数据可以做证。”

  有人肯定会批评我,这是对今日头条的过度解读。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营销是有底线的。营销不仅仅为促销服务,还要兼顾知名度和美誉度,这几年国内营销界的不正之风盛行,很多公司为了知名度,完全不顾品牌形象和美誉度,让人不耻。今日头条的这次营销尝试不仅不道德,也不成功。

  之所以不道德,是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比商业更高的价值。而且很多企业家也做的非常不错。比如今年年初,柴静女士做了一个深入人心的视频叫《穹顶之下》,这个视频深刻地探讨了困扰华北地区的雾霾问题。这个视频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对环保的热情也一度高涨。按照国内营销界的传统,这是个不能错过的事件。这里头自然就包括营销强悍的阿里巴巴公司,其实阿里巴巴早就看到了这个视频。整个公司内部论坛上全是关于《穹顶之下》的讨论,甚至有员工写出了上万字的观后感悟,整个公关团队都牟足了一股劲想要做点什么?马云只说了一句话,“这个世界有比商业更高的价值”,告诉大家不要跟风,因为这件事情实在是太严肃,太有价值。因此,这个领域,不应该出现商业的身影,无论怎么做都会被视为营销,进而不利于企业的形象。所以,阿里巴巴至始至终都没有参一腿。

  而今年此后不久发生的优衣库事件中,一贯和性相关的杜蕾斯团队,更是显现了一流团队的克制,一句话“不跟”。事实上,从后期来看,那些跟风的营销团队,很快颜面扫地,所服务的品牌也是商誉受损。杜蕾斯不跟的理由不少,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渴望美好的性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但是下流不是!”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团队都不跟就是对的。有些公司跟的就很好,比如国内著名的同性恋交友社区BLUE的创始人耿乐第一时间放出了截图,告诉公众Blue的立场。有人不理解,为什么BLue可以跟这个事件。原因有三点,首先,同性恋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在文化上都是小众(虽然人口未必是),从某种程度上和目前定居在法国的少数族裔一样。关注正义,关注巴黎,就是表达自己的作为“少数”,但是并不异类,拥有同样的价值观,和对人,对美好的追求。其次,谁都知道法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之一,法国的同性恋群体为了自己的权利和幸福做过大量的斗争,这相当于是向法国的同性恋示好。最后,则是一种关切,因为少数族裔特别容易因为这种不幸事件的发生被欺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blue实际上也是一种价值上的呼吁。所以,在巴黎遭遇的事件上,blue做的很不错。

  其次,我为什么说今日头条这个行为不成功呢?因为在牺牲了美誉度后,连追求的曝光率也没有达到。还给自己戴上了不好的标签。

  另一个原因就是,这篇所谓的大数据方面的稿子,实际上丝毫没有体现出今日头条的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挺多就是说有相当的数据积累罢了。为什么这么说?你看看它披露的这些数据,网易这些门户都可以做这样一篇稿子,只需要把这一天文章的点击排行榜列出来就好了。本想装个逼,结果变成了逼。

  其实,与其讨论今日头条为何敢秀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倒不如讨论一下它为何这么急切地铤而走险地要做这样冒天下大不讳的营销?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因素造成了今日头条的急功近利。

  一方面是今日头条身处在这样一个资本寒冬里,由于赢利遥遥无期的问题,数据积累成为了它下一轮融资为数不多可以讲的故事。过去,主打内容丰富性的路子,已经被各大媒体状告其侵权的诉讼行为而打破。

  另一个原因就是国内的阅读市场正在从一家独大,逐步转变为群雄并起。无论是北京的一点资讯,还是南方腾讯系的小知都在不断做大。他们各具特色,有的走向搜索引擎,有的深耕厂商生态,今日拿不下它们,而又无力阻挡它们的崛起,所以能不能尽快融到新一轮的钱将决定未来竞争的走向。

  总之,笔者认为互联网企业的借势营销,应该尊重规律,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